中华文化博大精深,从古至今,有无数的俚语俗话都蕴含着极深的道理,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的结晶。
比如说我们常讲得“拳不离手,曲不离口”。表面上这句话是说拳手应该经常操练拳法,歌姬应该常常唱诵曲目,实际上是说人们应该对自己掌握的技能勤加练习,这样才能保持自己的水准,从而更上一层楼。
再比如很多地方都流传的一句老话,叫做“三不问,四不摸”。三不问主要是起源自道教。道教讲究顺其自然,因此教导门下弟子修身养性,遇到他人不问年龄,不问俗事,不问出身。
所谓英雄不问出处,这“三不问”也讲究不以世俗的眼光和标准评价他人,推崇诚心待人,并多多专注于自己的修行。“四不摸”中最著名的一个就是“寡妇的腰摸不得”,那么其他的三项又是什么呢,为什么最好遵守这样的习俗呢?
展开剩余82%古代的厨师基本都出身贫寒,来自穷苦人家的他们最希望的就是学会厨艺,既可以填饱肚子吃饱饭,又可以掌握一项生存技能。
而古时候没有现在很多的厨房用品,像榨汁机、插菜板、压蒜器这样的小工具更是没被发明出来。想要做出“色香味俱全”的菜品,最重要的就是厨子手中的那把刀。
与他国的厨师们不同金富宝配资,中国的厨师一般只看重一把刀。古时候又没有现在的科技水平,可谓“一刀难求”。厨子们从小就被师傅教导要求得一把好刀,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事业更加顺利。
因此可以说,厨子的刀是他们千辛万苦找到的工作伙伴,更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工具。每一位厨子都对自己的刀分外珍惜。我们平日里遇到珍视的古玩、首饰尚且不舍得让他人随意观赏,厨子又怎么会将自己的“命根子”随便交给他人触摸呢。
更何况,在很多历史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,很多古人选择在食物中做手脚来毒害他人。古时鉴证水平和律法并不完善,很多厨子就是由于此类事情百口莫辩,丢掉了性命。
他人随意触碰自己的刀具,会让厨子心中的警铃瞬间拉响,如果刀具上被人下毒,自己的性命堪忧,因此业界内也将保护好自己的刀具作为一条铁律。
与厨子眼中刀的地位一样,斧子对于木匠来说同样是职业信仰的寄托。而与四处求刀的厨子不同的是,木匠在成为老师傅的学徒的一刻起,就开始自己制作专属于个人的“私人订制”斧子了。
古代没有生产家具的工厂,更没有全自动的机器,很多物件都需要木匠亲手打磨。木匠不仅承担着打造家具的工作,有时还需要建造木质房屋。
在古时没有较多的防护措施,登高作业是件较为危险的事情。很多木匠也迷信自己的斧子会保佑自己的平安,而一旦被他人触碰,这种保护可能就会失效,因此他们对自己的斧子都看得很紧。
为了精进自己的技艺金富宝配资,大多数木匠都会选择从小拜师学艺。拜师不同,传承也就不同,各门各户也都将自己的独门绝技视作祖传瑰宝,绝不外传。
很多木匠都会将毕生所学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自己惯用的斧子上,在上面雕刻有精美的花纹,倾注自己的心血。
一旦外人触摸到自己的斧子,他们可能就会有机会窃取自己的独门绝技,因此,擅自触摸木匠斧子的人都会受到木匠的集体排斥,很可能不会有木匠接受他的订单了。
现代社会中,我们说一个人“打光棍”一般是说他年纪比较大却没有结婚。实际上,如今大龄未婚青年现在屡见不鲜,不算是什么新奇的事了。
可古代都是讲究“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”的,基本上正常男性都会早早结婚,从而过上正常的家庭生活。
一般无父无母,无力承担嫁娶费用,拖到很大年纪也没有成家的孤寡之人,才会在古代被称作是“光棍”。
他们一般居无定所,生活得比较落魄,卷上行李卷便可以马上继续漂泊不定的生活了。因此,光棍的行李中一般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了,擅自触碰他们行李的人会被光棍们认为是在侵犯他们为数不多的“领土”。
所谓“光脚的不怕穿鞋的”,一旦你触碰了他们的行礼,光棍们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触碰他们行李的人证明,行李之于他们的重要性。
“男女授受不亲”这句话在古代可以说是常识了。男女之间除非已有婚约关系,否则都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,禁止身体接触。
古代闺阁女子讲究“大门不出二门不迈”,可谓是限制颇多,而古时候对于失去丈夫的寡妇的要求更为严苛。
古代女子以立“贞节牌坊”为荣,寡妇需要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作所为,与男子保持一定的距离,不能引起半点误会,不然光是邻里之间的唾沫就会淹没她。如果有男子摸了寡妇的腰,这对双方来说都可谓是灭顶之灾。
人们都说“寡妇门前是非多”,其实这些流传的是非大多是街坊邻居传出的。一旦真有什么邻里眼中的“不堪”发生,寡妇就会经受他人的指指点点,在古代那个注重声誉和贞洁的年代,这对于一个女子来说无疑是致命的。
而这个管不好自己手脚的男人也会受到他人的冷眼,被认为是“登徒子”受到众人的鄙夷。
很多古代流传下来的俗语,即使在现在的社会,也都是有很多现实意义的。如今我们强调的尊重隐私,尊重职业,古而有之,在“三不问,四不摸”中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在传统文化中存在一定的糟粕应该被我们摒弃,但我们更应该在古今碰撞中交流学习,感受古人的生活方式,坚定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金富宝配资,联系删除!
发布于:天津市钱投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